科室新闻

DEPARTMENT DYNAMICS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室新闻 > 正文

【院庆华章】口外门诊颞下颌关节专科的“活档案”

发布时间:2025-04-25 作者:那思家 张丽梅 刘娟宁 点击量:

在我院口外门诊颞下颌关节专科的诊疗档案里,诊疗日志本安静地躺在病历资料柜中。这些写满患者信息诊疗日志,既是患者的诊疗档案,也是颞下颌关节专科发展阶段的见证。

泛黄纸页间的医者心跳 墨迹背后的生命温度

翻开微微卷边的日志本,字迹工整,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位患者的症状、诉求、治疗方案及术后需加强护理要点,也有“患者自述夜间磨牙伴焦虑情绪”的人文观察。泛黄纸页上深浅不一的墨迹,是科室马东主任三十年间一笔一画记录的几千位患者诊疗全记录,也诉说着西交口腔颞下颌医学发展专科从初创探索到学术引领的完整轨迹。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医疗界的今天,这些手写病历意外成为研究颞下颌关节疾病演变史的“活化石”,让后来者窥见诊疗台之外的生命故事。

那些逐渐褪色的诊疗记录里,有患者再次复诊时情况好转的反馈信息,咬合改善曲线图,这些跨越时空的医患对话,让冷冰冰的医学数据浸透了人性的温度。这样的温情故事在登记本中比比皆是:有位因关节强直无法进食的少女,在马主任连续追踪治疗下重绽笑颜;某位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初诊时“张口受限1.8cm”,马主任用红笔在术后3小时患者张口度处重重标注“3.2cm”,又在页脚写下“术中发现关节盘穿孔需后续研究”的思考。这样的批注在每本病历中随处可见,既有精确到0.1mm的解剖数据,又有温暖的生命叙事。

2015年3月的那篇记录依然清晰:“患者张某,颞下颌关节弹响三年,夜间磨牙严重,建议定制咬合板……”三十载春秋在墨迹中流转,那些褪色的红蓝批注里,依稀能触摸到马东主任问诊时掌心的温度。这些超越诊疗常规的细节,恰似院训墙上“明德修行”的生动注脚。墨香与字节共同编织着永不褪色的医患情缘,证明纵使医疗科技迭代更替,那些落在病历边缘的生命絮语,始终是最温暖的病理学注脚。晨昏交替间,这些诊疗日志逐渐次垒成医学人文的活态博物馆。

数字化应用与历史传承 技术革新中的诊疗精度

当青年医生杨柳小溪利用口腔数字化扫描3D打印模式制作的个性化矫治器,从扫描取模到成品交付仅需72小时。基于数字化的咬合关系预测算法,可模拟不同矫治方案对牙列、肌肉及关节的三维影响。预判并发症风险,树脂材料层层堆叠成符合患者咬合特征的矫治装置,其曲面精度达0.02mm,远超手工雕琢时代的标准,通过髁突再定位技术解决关节盘前移位问题,可提前实现症状早期预警与干预咬合紊乱复发风险。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延续了马东主任手绘运动轨迹图的解剖学追求,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博学精业”的院训精神转化为可量化的诊疗标准,在毫米级精度与大数据维度上重塑颞下颌关节疾病治疗范式。

老主任用钢笔尖丈量过的解剖精度,正通过新一代医者的鼠标延续,那些力透纸背的技术追求,化作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继续守护着患者颌面的每寸肌理。

匠心传承的基因密码 守护健康的永恒力量

日志本末页记录着2024年2月27日马东主任退休前的最后一位患者,她用颤抖的手写下“建议后续关注咬合重建与心理干预的协同效应”,六本登记册见证的不仅是诊疗技术的迭代,更是医者仁心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谱,那些泛黄纸页间工整的医嘱、跨时代的批注,无声诉说着医者的初心如何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化作守护生命健康的永恒力量。

从诊疗日志到智慧医疗,从单一关节注射到个性化数字咬合板矫治,当科技浪潮冲刷着医疗的每个角落,那些躺在时光深处的老物件,始终是最恒久的航标。前辈们用笔尖刻下的医者仁心,始终是我们后来人的精神图腾。

五十载光阴凝练成的日常点点微光,如同年轮般记录着一所医院对医学初心的坚守。当智能AI开始分析海量医疗数据时,那笔墨香里的人文关怀仍在提醒我们:医学的温度,永远藏在每个被认真对待的细节里。传统与现代在此刻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向新一代医者传递着温度与力量。